在昨晚结束的英超第28轮焦点战中,曼联主场迎战利物浦的“双红会”以2-2的比分收场,但赛后舆论的焦点并非进球功臣的精彩表现,而是VAR(视频助理裁判)的一次关键判罚彻底改变了比赛走势,并引发双方球迷的激烈争议。
争议瞬间:第78分钟的“幽灵点球”
比赛第78分钟,曼联1-2落后,前锋拉什福德带球突入禁区,在与利物浦后卫范戴克的轻微接触后倒地,主裁判安东尼·泰勒第一时间未作表示,但VAR介入后,泰勒被要求回看录像,经过长达3分钟的反复审查,泰勒最终判罚点球,B费主罚命中将比分扳平。
这一判罚立即引发轩然大波,利物浦主帅克洛普在场边暴怒,甚至因抗议吃到黄牌;而曼联主帅滕哈格则坚称“接触明显,判罚无误”,慢镜头显示,范戴克的右脚确实碰到了拉什福德的左脚踝,但接触力度是否足以导致倒地仍存疑。
专家观点两极分化:
- 前英超裁判克拉滕伯格在专栏中写道:“VAR的初衷是纠正‘清晰明显的错误’,但这次接触属于‘灰色地带’,裁判组过度干预了主观判断。”
- 而曼联名宿加里·内维尔反驳:“规则明确,禁区内任何犯规都该判点球,VAR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”
VAR再成“背锅侠”?系统性难题浮出水面
这已是本赛季英超第9起因VAR判罚引发的重大争议,尽管国际足联(FIFA)多次强调VAR技术能减少误判,但实际应用中,裁判的主观解读反而让争议愈演愈烈。
争议核心问题:
- 标准不统一:同类动作在不同场次判罚结果可能相反(例如阿森纳vs曼城一役类似接触未判点球)。
- 流程拖沓:平均每次VAR审查耗时2分半钟,严重破坏比赛流畅性。
- “最小限度介入”原则失效:裁判过度依赖录像,反而削弱了主裁判权威。
英超裁判公司(PGMOL)赛后发布声明,称“判罚符合当前规则”,但未直接回应标准争议。
球迷暴怒:从“科技助力”到“信任崩塌”
社交媒体上,#VAROUT(废除VAR)话题再度登上热搜,利物浦球迷晒出多张争议判罚截图,怒斥“VAR已沦为操纵工具”;曼联球迷则反呛“输不起就怪裁判”。
更讽刺的是,比赛尾声阶段,利物浦前锋努涅斯一次疑似被犯规的动作却未获VAR回看,克洛普赛后讽刺道:“或许只有曼联的犯规才算犯规?”
历史重演:VAR争议为何屡禁不止?
类似剧情并非首次上演:
- 2022年世界杯决赛,阿根廷对阵法国时,VAR判罚的点球直接影响了冠军归属。
- 2023年欧冠半决赛,皇马vs曼城的“越位幽灵球”因VAR划线误差引发全球质疑。
国际足联技术委员会成员约翰·摩尔曾坦言:“VAR解决了50%的问题,但制造了另外50%的新问题。”
改革呼声:透明化与限权成关键
多方呼吁对VAR系统进行彻底改革:
- 公开裁判通话录音(如NFL模式),让判罚过程透明化。
- 设定“最高介入权限”,例如仅限红牌、进球误判等重大事件。
- 引入AI辅助越位判定,减少人为划线误差。
英超联盟透露,下赛季可能试点“半自动越位系统”,但对其他改革仍持保守态度。
球员发声:比赛已失去纯粹性
利物浦队长范戴克赛后直言:“我们像在赌轮盘,永远不知道VAR会怎么转。”曼联门将奥纳纳则承认:“赢球很开心,但争议对足球没好处。”
就连以冷静著称的瓜迪奥拉也曾在曼城遭遇误判后感叹:“我们到底是在踢足球,还是在等待VAR审判?”
技术进步与人性化博弈的长路
VAR的诞生本为追求公平,但当“绝对正确”的执念凌驾于足球本身的激情与连贯性时,这项技术反而成了撕裂共识的导火索,如何平衡科技与人性、规则与直觉,或许是国际足联未来十年最大的课题。
数据附录:
- 本赛季英超VAR平均每场介入1.7次,误判率较前赛季下降12%,但争议投诉量翻倍。
- 球迷调查显示,68%受访者支持“保留VAR但大幅修改规则”,仅9%希望完全废除。
(全文共计1228字)